![1888体育](/images/logo.png)
发布日期:2024-12-21 15:57 点击次数:171
提到二战曼施坦因的军事才能,一些网友们几乎一边倒地认为,他应该是二战德军中无人能出其右的最优秀参谋军官。可是,曼施坦因军事才能那么突出,为什么德军统帅部不将他用到陆军总参谋长位置,发挥更大的作用呢?
首先,曼施坦因出身名门天生傲骨,鹤立鸡群难逃遭人嫉妒处境
出生于1887年的曼施坦因,是德国陆军元帅和军事家、战略家,他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称为二战德军的三驾马车。相比于其它两位出身,曼施坦因家族显赫名声在外。
曼施坦因出身于军人世家、名门贵族,他的父亲是普鲁士的炮兵上将,他的两个爷爷、舅舅都是普鲁士的将军。更让曼施坦因与众不同的,他的三姨夫是德国总统、陆军元帅保罗.冯.兴登堡。
正是由于曼施坦因的特殊出身,他在军队中的仕途毫不担忧,而他本人也凭借着官二代优质的资源和本人聪明的才智,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。
展开剩余85%一战以后,由于英法作为战胜国对德国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惩罚,除要求德国赔偿高额的战争赔款外,只允许德军保留十万陆军。作为德军精英的一分子,曼施坦因顺理成章进入了德军总参谋部,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名高参。
但曼施坦因真正发迹是二战德国的崛起,在1936年到1939年二战爆发,曼施坦因见证了德军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和整个闪电战理论的产生和出炉。从这时起,他的参谋才能逐渐被德军高层所重视。
1936年,曼施坦因参与制订了德军入侵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,1939年,他又参与制订了闪击波兰的“白色方案”计划。而在制订后一个计划时,曼施坦因就提出了保留波兰作为缓冲区以避免两线作战的建议,但因为资历尚浅没有引起重视。
二战爆发以后,曼施坦因又参与制订了西线作战方案,由他提出的“曼施坦因计划”获得统帅部重视并实施,从而成功地使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进军法国。
占领法国以后,曼施坦因虽然才能突出,却并不受人待见。美国作家夏伊勒评价他在德军中人缘不好,时任陆军总参谋长的哈尔德更是对他恨之入骨,因为曼施坦因总是在关键时刻抢了总参谋部的风头。
其次,德军参谋体制形同虚设,曼施坦因只能隔着锅台上炕为人代做嫁衣
但是,曼施坦因不被哈尔德等将领看好,并不是他当不了总长的主要原因,因为二战爆发以后,整个德军指挥系统都处在将在外君令必须执行的地步。
一方面,二战德军的崛起是依托原有普鲁士军官团的参谋指挥体系,德军统帅部建立后,这个体系基本成为摆设。纵观德军在二战中的指挥状况,自始至终是统帅部控制着整个作战方向,大到战役计划与制订,小到一个装甲师的调动和使用,可谓事无巨细。
到了莫斯科战役后,德国统帅成了陆军总司令,总参谋部成为了一个传话筒。从这个角度讲,总参谋部的职能作用根本没有发挥出来。
另一方面,曼施坦因的恃才傲物使他经常隔着锅台上炕。从总参谋部到任第38军军长,应该是曼施坦因走错的第一步。当时,曼施坦因已经有担任过德军第三军区参谋长、总参谋部第一总军务长、副总参谋长的经历,应该说,凭他官二代的背景和资历,他完全有竞争总参谋长的实力。但他也有普通才子的通病,自视清高,被哈尔德用明升暗降的方法踢出了总部机关。
曼施坦因来到前线任职,对权力欲强的人,这也许是个机会,因为在前线是实职,又容易建功立业。但曼施坦因却是个不会见风使舵的人,无论是当军长还是当集团军司令,他喜欢隔着锅台上炕,撇开顶头上司直接与统帅部讨论战局,客观上,他把自己放在明火上烤,给别人做了嫁衣。
再次,“甩锅帝”并非徒有虚名,曼施坦因屡立战功,只是被利用和不信任
坊间对于曼施坦因的评价褒贬不一,一部分人认为他是德军中的上上将,他打的仗场场精彩只有赢没有输;一部分人认为曼施坦因就是个投机分子,打了败仗就找理由推到别人头上。事实是怎样的呢?
一方面,曼施坦因有急于求成的想法。曼施坦因提出“曼施坦因计划”致使德军成功占领法国,却让总参谋部一帮人心中有火,因为他抢了别人的饭碗。1941年6月22日,苏德战争爆发后,曼施坦因指挥第56装甲军所向披靡,因前锋跑得太快步兵跟不上遭到上司训斥,但他在回忆录中却将此归结到北方集团军群指挥不力上。
另一方面,曼施坦因喜欢我行我素。如果说德军统帅部没有重用曼施坦因,那是有点冤枉人家。曼施坦因从38军军长到晋升元帅,才一年时间,而他升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,也才一年半不到。但他打的仗却总是与众不同,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他不喜欢被人左右,即使统帅部的命令他也是左耳进右耳出。
原本,曼施坦因到克里米亚,就像隆美尔到北非一样,统帅部并没想到他能打出一片天地,但他却出其不意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还攻克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,这既是个惊喜也是个意外,统帅部除了给他晋升元帅外,还让他担任战场救火队员的角色。
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,曼施坦因在救火场上的成绩并不理想。从克里米亚取得大捷后,他的第11集团军就被分散了出去,原以为他在列宁格勒战场有所突破,但因为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在勒热夫-瑟乔夫卡遭到围攻,他被派到那里作短暂停留,没成想朱可夫在斯大林格勒发动了“天王星”行动,他又被命令组建顿河集群负责解围保卢斯第6兵团。
在这一系列的调动过程中,曼施坦因一直被边缘化。与莫德尔被围相比,德军将6个装甲预备队派到了中线,却不给曼施坦因一个师的增援,这让他好生不快,所以,当保卢斯不愿意向西突围时,他毫不犹豫撤出了斯大林格勒战场。
当然,1943年3月,曼施坦因指挥了南线集团,他还成功指挥了哈尔科夫反击战,又为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创造了条件。客观上讲,他打了一场大胜仗,却又为德军丧失东线装甲主力埋下了伏笔。
总结:纵观曼施坦因的一生,成也有才败也有才。1944年3月,因东线作战问题,他与元首发生分歧被解职,习惯于独立特行的曼施坦因,终于在遗憾中离开战场。在他之前,已经有多位与上司意见不合者被解职,但曼施坦因并没汲取教训。曼施坦因认为,他的意见一直都是正确的,却没有想过,他只是个做嫁衣的,谁穿在身上还需要人家说了算。
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,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、收藏和分享一下吧!
参考资料:《二战全史》《曼施坦因:失去的胜利》
精彩推荐:二战朱可夫人海战术,与斯大林喜欢进攻有关系吗?荣誉高于一切
二战巴格拉季昂行动,德军为何临阵换将?苏军把闪击战术还了回来
二战霸王行动,巴顿和蒙哥马利为何要唱双簧?一将能抵百万兵
二战明斯克战役,苏德坦克之比2200VS1700,苏军为何被包了饺子?
发布于:天津市